首页 学术项目 流行病研究 高质量临床重点专科流行病学库建设项目

高质量临床重点专科流行病学库建设项目

186    2025-09-18 10:55:24   

高质量临床重点专科流行病学库建设项目之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应用管理。

1. 研究背景

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治疗(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 2.0×10⁹/L 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若 < 0.5×10⁹/L 则危及生命。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硫培非格司亭(PEG-rhG-CSF)的作用机制

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作用机理是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造血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后作用于造血细胞,从而刺激增殖、分化、定型与成熟细胞功能活化。

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它能够预防化疗过程中的FN、ANC降低、WBC减少和骨髓抑制,并且在rhG-CSF的基础上延长半衰期、提升使用依从性。

肿瘤放化疗相关FN的风险评估

对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可以实现个体化预防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的目的。根据化疗后FN的发生风险不同,可将化疗方案分为3类:(1)高风险方案:定义为对于化疗初治患者的FN发生率>20%的化疗方案;(2)中风险方案:定义为FN发生率介于10%-20%的化疗方案;(3)低风险方案:定义为FN发生率<10%的化疗方案。

PEG-rhG-CSF的疗效及安全性

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331例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EG-rhG-CSF 100μg/kg剂量组及 6 mg 固定剂量组的主要疗效指标,即第1周期 3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持续时间非劣且优效于短效 rhG-CSF阳性对照组,分别为1.11±1,26天、1.33±1.88天、2.13±2.10天。FN 发生率三组无显著差异。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12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PEG-rhG-CSF 100μg/kg剂量组、 6 mg 固定剂量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第1周期3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9.09%、13.64%、52.63%。

上述两个III期临床研究中,PEG-rhG-CSF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短效rhG-CSF 或安慰剂无显著差异,发生率均低于10%,且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指南推荐

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均将 G-CSF 列为高风险化疗患者预防 FN 的Ⅰ类推荐,强调 “基于风险分层的个体化使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预防性给予G-CSF(包括PEG-rhG-CSF和rhG-CSF)可降低乳腺癌、肉瘤、肺癌、妇科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肿瘤患者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在此背景下,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展“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应用管理”项目,致力于为临床诊疗提供PEG-rhG-CSF规范的用药指导与不良反应管理经验,同时积累更多真实世界循证医学证据,旨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相关科研发展。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案例收集,通过收集肿瘤患者的相关诊疗及不良反应监测指标,观察PEG-rhG-CSF在肿瘤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用法用量、疗效评估、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旨在评估PEG-rhG-CSF在肿瘤支持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基于真实世界环境下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① 观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评价PEG-rhG-CSF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肌肉关节疼痛、恶心、呕吐、乏力、发热、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异常等)和有效性(评价血常规指标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

② 满足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管需求,关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分级和类别),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③ 将优秀案例通过权威期刊、杂志等收录发表,为肿瘤支持疗法提供相关指导和经验,提供真实世界的循证医学证据;

④ 通过线上线下学术会议、医学视频、公众号分享优秀案例和研究成果,加强临床经验的学习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医生合理用药、临床治疗经验,促进提升科研水平。

意义:通过开展本次项目,满足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管需求,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为真实世界循证医学提供证据支持,为探索药物不良反应的可控性提供方向,并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夯实基础。基于征集结果,还可开展优秀案例讨论/遴选、学术交流会议,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经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3. 研究对象

3.1 科室:肿瘤诊疗相关科室(全国地区)

3.2 职务:医生(不含护士)

3.3 职称: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

4. 样本量及入组标准

4.1 样本量:本期项目预计共收集普通案例3600例,优秀案例360例。

4.2 入组标准:

① 年龄≥18周岁,男女不限。

② ECOG PS评分0-1分,预期生命 ≥ 6个月。

③ 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一般ANC计数低于2.0×10⁹/L)。

④ 伴侣为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的男性患者应为手术绝育或同意在试验期间和末次给予研究药物后3个月内采用有效方法避孕。

⑤ 试验规定的其他条件。

4.3 优秀案例标准:(详见附件优秀病例模版)

(1)疾病名称及病理诊断;

(2)患者年龄及合并疾病;

(3)使用PEG-rhG-CSF药物前其他相关支持治疗;

(4)在什么阶段开始使用PEG-rhG-CSF药物治疗(治疗阶数);

(5)开始使用PEG-rhG-CSF药物的时间和原因;

(6)PEG-rhG-CSF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周期(DOT);

(7)使用PEG-rhG-CSF药物期间是否有联合用药;

(8)药物疗效评估(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持续时长等指标);

(9)药物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种类和级别;

(10)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验指标;

(11)当前PEG-rhG-CSF药物是否持续用药:

(12)基线及随访记录;

(13)阐述推荐该案例作为优秀案例的原因。

5. 研究范围

全国地区各级医院肿瘤相关科室收集的接受PEG-rhG-CSF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案例。

6.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期限为:2025年9月22日至2025年12月31日

7. 隐私保护

此项目为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接受PEG-rhG-CSF药物预防/治疗的临床应用管理,项目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加密。

8. 案例评审标准

8.1 项目参与人的身份/资质;

8.2 收集对象、科室、领域、范围等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8.3 符合项目规定的入组标准且研究表单填写是否完整、规范;

8.4 按项目要求填写项目表单并提供案例材料;

8.5 上传的案例及检验检查报告等图片信息需要清晰、齐全;是否符合项目规定的入组标准;

8.6 项目的其他要求。

9.项目执行

第一阶段:(项目筹备)

(1)建立“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应用管理”项目组,负责项目方案的配置、完善及整体实施和落地;

(2)成立项目监督检查组,严把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项目问题,防范项目风险;

(3)建立项目审核团队,负责项目中涉及真实世界数据的质控;

(4)搭建项目所需环境,集成项目所需的系统功能,数据管理员按照项目方案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库;

(5)召开项目培训会,完善项目手册等资料。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

(1)案例收集

基于项目要求进行案例征集与入组。单个参与者单月入组例数不超过10例(系统自动设定)。优秀案例将按照每月实际入组普通病例数的10%收集,项目结束前完成全部3600例汇总。

(2)数据入库+合格案例筛选

系统+人工对临床真实世界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及对数据进行逐一审核。

(3)日常质控

项目开展过程中,安排相应人员对完成筛选的案例进行质控(进行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审查),保证征集案例质量。

(4)项目管理

不定期对项目的开展进行总结,保障项目进度,并及时对项目开展产生的问题进行发现及调整。

第三阶段:(后期推广)

(1)征集分析报告:数据管理人员和医学人员负责项目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报告审核。通过本项目征集到的信息:不同个体性别、年龄、既往治疗史、临床诊断、治疗阶段、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治疗的效果评估、用药后不良反应信息,重点关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治疗措施等。通过整合并深入分析数据,凝练成完整的项目数据报告及项目分析报告。为循证医学提供高质量真实世界证据,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夯实基础。

(2)优秀案例遴选:由医学专家牵头,在全部案例中预计挑选360例典型案例,建立典型案例集,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学习。

(3)优秀案例分享:经专家筛选后的优秀案例可在“海纳微课”公众号和海纳医学APP等平台发布,进一步分享诊疗经验和不良反应控制体会。

(4)研究成果转化:由医学专家牵头,根据征集分析报告、遴选过程总结具有研讨意义的学术命题。

(5)成果交流:区域根据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评估,按需组织专家对典型、优秀案例进行点评、讲演和学术交流分享。

(6)转化升华:针对区域开展的交流内容,以不同形式的成果输出,提炼成果复用价值,为后续临床学术研究提供指导方向。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将典型研究案例以专家研讨会、视频科普等形式将诊疗及不良反应控制经验传播分享。

10.项目管理

项目参与者资质审查采取系统加人工审核方式,并在国家卫健委网站对项目参与人员在注册时可进行实时核查,保证人员信息真实性。

对于项目原始数据信息材料,利用系统全面查重检查,避免重复上传,人工审核保证其真实性、合理性,定期抽查复核(比例不低于20%)。

11.参与项目

该活动通过学术专家库组织进行,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参与活动:

5E6DB638469F489B8D499E2A0911462E-6-2.jpg